开放课题
联系我们

地址:安徽合肥科学院路10号

电话:0551-65591030

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安光所大气光学研究中心打造协力攻坚的激光外场试验团队

发布时间:2021-12-21 浏览:73592次

文章来源:安光所网站   作者:齐琼

   数九寒天,安光所激光外场试验团队领衔的大型试验仍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清晨六时许,天蒙蒙亮,千里之外的合肥刚刚苏醒,激光外场试验团队的队员们就已经披星戴月地工作了两三个小时。这对他们来说,已经像斗转星移般常见。而到今年年底,试验队已经在外场试验持续两年了。

   作为项目的测试技术总体单位,合肥研究院和安徽光机所的领导们高度重视,细致谋划,对任务进行了充分部署,多次莅临现场指导试验工作。大气光学研究中心也把此任务列为部门的“头号工程”,并申请成立了临时党支部。

   外场期间,试验团队根据任务的阶段,需要开展科目方案设计、协调实施、试验转场与进度推进等一系列工作,涉及场地单位、参试单  位、协作单位等多方力量。虽然工作量大、事务繁琐、时间熬人,但每当看到好的试验数据和结果,试验队总是无比欣慰与兴奋。

   试验团队临时党支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持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为外场试验任务圆满完成保驾护航。在临时党支部的引领和感召下,试验团队的队员们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团结一致、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以苦为乐。团队中的党员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畏辛苦,迎难而上,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即使是在本该与家人团聚休息的节假日里,队员们仍恪守岗位职责,坚守在试验外场。试验现场总指挥、中心副主任乔春红研究员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作为团队中坚守在外场时间最长的人,舍小家为大家,以自己的责任担当,统筹组织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了大型外场试验的顺利进行。 

现场指挥与决策

   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外场试验里,一位参试单位的负责人为乔春红送上了“乔半仙”的雅号。这条“修仙”路主要来自于他扎实的专业素养、认真的研究态度、大量的数据积累与精准分析,从而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

   外场试验任务开展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系统状态良好、大气状况合适、时间窗口恰当。每次试验都是这三个条件多次协调的结果。最难的是大气窗口,因为“要看老天爷的心情”,大气湍流、能见度、温湿度、风向风速等都会有影响。需要根据具体任务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大气湍流和能见度条件。而受海洋气候和环流的影响,沿海的测试环境通常很难判断。有的时候连续几天大雾弥漫,好像没有快速散去的任何可能。可突然有一天,就变成了晴空万里,或者突然某个时段,湍流变弱、能见度变好。由于实时精确预测难度高,在试验现场这几乎变成了“玄学”。

   乔春红在现场试验中,让“玄学”变成了可靠的“科学”。他第一次在大雾几天后,指出某天、某时有大气窗口的时候,大家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情做好了试验准备,结果就在这个时刻,大气窗口来了!试验也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参试单位的负责人喜不自胜地称乔春红是“乔半仙”。在最后一场关键测试试验时,也是在连续几天大气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乔春红很肯定地说:“下午2点,做好准备”。直到下午1:30,测试条件都不甚理想,参试单位负责人急得团团转,找到乔春红说:“你这是0.25仙,不准啊!”乔春红只是微微笑。下午2点左右,天公作美、大气条件良好,测试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参试单位负责人高兴之余,又表扬了“乔半仙”:“我得给你加上,你是0.75仙,不说乔大仙(1.0仙),是为了你将来还有上升空间。” 

   尽管队员们来自大气光学研究中心下属不同的研究室,但他们都认为乔春红是现场试验的“主心骨”、“定海神针”。当乔春红因别的工作安排暂时离开试验队的时候,现场的重担就交由武鹏飞室主任继续带领着队员们攻坚克难,完成阶段性试验任务。

去年,为了给接收装置寻找一个跨越海面的站点,武鹏飞带着李南、徐刚等队员从无人岛找到了防波堤。无人岛荒草丛生,队员们砍开杂草,登到岛上的制高点查看条件;在防波堤安装防风板和设备,自己带着洋镐、铁锹挖坑,把脚手架固定住;海风刮翻了脚手架和安装在上面的仪器,自己徒手刨坑将脚手架固定好……

   经过不断地摸索,试验队终于蹚出了一条路,解决了如何在海边、海面,以及高盐、高湿、高/低温环境中开展野外试验的难题。这对现场决策者的决断力和执行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武鹏飞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一路走来,试验过程中的各种事务处理都很不容易,从中学习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在这样的大项目里,个人尤其是年轻人要有所担当,要有责任感,能够参与这个项目很荣幸、很自豪。

宝剑锋从磨砺出

   带着咸味的海风,从春吹到夏,从夏吹到冬,队员们从一个站点转移到另一个站点,从岸边来到海面,测试对象逐步升级,直至完成最终的任务。马拉松般的试验长跑,让经常野外试验见多识广的队员们屡屡“渡劫”——光学镜片、液晶显示器在北方的严寒中发生损坏;高盐高湿的大气条件对设备运行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现场众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更多的试验条件分析及应对预案……

   在疫情常态化的如今,团队要解决的难题不仅仅是技术上及部署协调上的,还要符合当地的疫情防控管理要求。应场地方要求,队员必须在本地待满14天,持当地48小时核酸报告,方可入场试验。一旦中途离开,再回来就需要待半个月才能开展试验。这给试验团队调配人员带来了很大难题,核心队员必须长期值守,尽量不离开试验属地。驻守时间最长的队员累计长达450余天,既见证过夏季的白昼,也感受过冬季的黑夜。

   安徽省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刘小勤研究员在外场试验中也亲自上阵,与年轻的队员们同甘共苦,奋斗在科研试验一线。去年年关,严寒的北方滴水成冰,刘小勤顶着寒风继续开展试验测试,实时分析试验数据、坚守测试仪器四个小时,等晚上七八点从试验现场返回,全身已经冻麻了。至今即便回到了温暖的南方,每逢天气转凉,半条麻木的胳膊总会按时提醒那场难忘的“北方之旅”。这次任务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成功的喜悦、受挫的沮丧,天空的蓝、海风的凉,同事的友谊、家人的支持,这些都将是记忆中的宝藏。

   度过了寒冬,迎来了盛夏,但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露天操作测试仪器时,队员们纷纷出现“光敏性皮炎”——大片大片的皮疹似雪花层层剥落。在海风吹拂下,皮肤皲裂浸入海盐,不仅很难愈合,而且晚上入睡时总会针扎似的刺痛。此外,夏天还有各种蚊虫叮咬。李南就被野外不知名的虫子咬出了不少水泡,行动不便,可现场还有好多繁重的工作等着她逐一处理,轻伤不下火线,坚持了1个多月都没见好转,一直拖着伤脚忙前忙后。直到因别的工作安排暂时离开外场,才在转乘飞机的间隙去当地医院检查……

   如果你问他们,在试验现场最长做的事是什么,你会得到一个答案——“准备”。

   除了准备,最难熬的还有晕船。

   乘船出海,在想象中非常唯美。可是在船上面对海风、海浪、海况,对队员们来说却是极大的挑战。

为了按照试验进度节点有序推进试验进度,队员们有在船上度过三天两夜的经验,这几天面临的不仅是凛冽的寒风,还有波涛汹涌的海浪。连着几天,剧烈颠簸的船只让队员们已经达到了极限,当晚下船登岸,结果好不容易适应了颠簸的节奏,走到陆地上纷纷走起了“螃蟹”步,出现了“晕陆”现象。尽管如此,下船的第二天大家还是重新登船继续开展测试试验。

   项目首席科学家饶瑞中研究员、副总设计师侯再红研究员、范承玉研究员等科研前辈们在试验过程中,一直为年轻队员们带来思想上的引领、技术上的指导、行动上的表率。在任务间隙,常常给大家讲述安徽光机所、大气光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初心、目标和奋斗史,让大家能从宏观大局理解科研工作,而不仅仅是知道仪器设备的测量原理和基本操作。

   中心研制的测试仪器设备在这次试验任务中,经住了高盐、高湿、高温、低温等恶劣环境的考验,为将来试验团队适应各类外场环境条件,进一步优化改进提供了可靠的借鉴。这也得益于李学彬、秦来安、谭逢富、张京会、谢晨波、王邦新、靖旭等仪器设备研制负责人前期的精心设计和工程实施,有效可靠地保障了各项测试任务。

聚沙成塔 凝聚团队的力量

   徐刚、徐华这个“双徐”二人组在试验团队里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徐刚在去年年初早期疫情刚刚结束时,就乘车绕过疫情地借道远行前往目的地进行最早的系统测试,去程3天,回程3天,途中最长的山洞长达30多公里。在疫情结束后,又积极推进试验进度,深入其他待测地点开展测试......马不停蹄,一直在路上成了他的“家常便饭”,队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小钢炮”,因为他总是那么元气满满、笑声朗朗、浑身动力、永不疲倦。

   2021年,徐华驾车来到试验属地,从队员们住宿、就餐、试验条件准备等多方面做好工作,努力保障试验有条不紊进行。面对枯燥的日常安排,难得的是坚持。如果队员们凌晨3点开展试验,那徐华就需要在2:40开启自己新的一天。等队员们上船开始任务,徐华又要赶紧去准备他们的早餐。

   试验需要野外信标灯,信标灯又需要长期供电,供电的蓄电池重达30多斤。徐华常年的驾驶生涯,让他罹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很难拎着30多斤的蓄电池,徒步800多米凹凸不平的荒地。为了解决供电问题,徐华和徐刚自力更生,用干电池并联焊接组成电池组,为信标灯供电,用现场的实用主义解决了供电的难题。

   很多辛劳,试验团队的队员们都习以为常。但是满天繁星一一见证了这些忙碌可爱的身影们。试验中最常需要准备的是接收装置,需要队员们一个一个地安装,并读取测试数据。徐吉胜、胡明、金效梅、刘强、黄志刚、张守川、冯晓星、沐超等队员都有过从清晨5时守到深夜10点的日子,经受过夏季的蚊虫叮咬、冬季的寒风扑面;邢昆明、徐刚等队员在颠簸航行的船只上操作测试设备,电脑端读取数据时更会加重晕船的反应;为让测试数据成为现场试验决策的依据,还需要李南、何枫等队员长期不懈地进行各类数据的实时分析、汇总,形成测试报告……

   “大家既要做好工作,也要兼顾家庭。”项目总设计师朱文越副所长总是能给试验队员们带来切实的关怀。在试验过程中,朱文越十几次朝发夕至到外场与大家一起商讨测试方案,并在重要试验任务现场助战。几乎每个节假日他都和队员们奋战在前线,跟队员们一对一谈心,让大家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更能安心工作,也能想办法及时进行人员调配。2020年底,李南因参与外场试验任务,无法赶回合肥给女儿过生日。朱文越安排中心为孩子购买了精致的生日蛋糕,让孩子度过了一个妈妈虽不在身边但不那么遗憾的生日……

   团结奋战、相辅相成、各展其能,水平高、能力全、精神足,安光所大气光学研究中心举全员之力,通过一项外场试验任务打造了一支“分可独立作战、合可协力攻坚”的科研团队,同时充分展现了安光所在激光大气传输、激光测试评估、大气光学参数测量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党旗引领下的激光外场试验团队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科岛人甘于奉献的忘我精神、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和勇挑重担的大无畏精神,他们不辱使命,坚守一线攻坚克难,把星辰大海作为躬身践行的平台,心怀“国家事”,身扛“国家责”,为实现科技强国梦继续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