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课题
联系我们

地址:安徽合肥科学院路10号

电话:0551-65591030

科研队伍

首页>科研队伍

科研队伍

发布时间:2016-12-13 浏览:2415次

实验室凝聚了一批以中青年骨干为主、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的大气光学科技研究队伍。目前科研人员7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一名,研究员2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1名)。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约占53.8%,31-44岁和45-59青年、中年科研人员分别占38.4%、34.6%,年龄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并有较强的技术支撑队伍。

实验室拥有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1名、领域专家1名、专题和专项专家2名,以及我国在国际激光大气探测科学技术委员会唯一的一位专家。重点实验室有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光学两个博士授予点,有博士生导师13位、硕士生导师20多位。目前,在读研究生103人(其中博士31人),近5年已毕业博士64名、硕士90名,其中:朱文越博士获爱因斯坦奖、13名学生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大恒集团光学奖学金、刘永龄奖学金及朱李月华冠名奖等。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实验室成立了专门的小组,负责研究生录取面试、开题审查、中期评议、论文送审评阅等,研究生还组织了学术组织,经常性的开展学术交流研讨。  
实验室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

龚知本,男,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0年至1971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1971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1987年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至1987年任安徽光机所副所长,1987年至1995年任安徽光机所所长。1987年至1996年任国家863计划激光大气传输及自适应光学校正专题专家组组长。现为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组委员会顾问、国家863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大气光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在激光大气传输及其相位校正、高分辨率大气吸收光谱、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大气光学参数探测及其设备研制等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他主持建成了激光大气传输及其相位校正实验系统,对激光大气传输湍流效应及其校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了相位校正效率与湍流强度关系的定量实验结果等原创性成果;他负责建成的我国最大的公里级控温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大气分子吸收光谱实验系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大量的高分辨率大气分子吸收光谱定量实验数据;他主持研制完成了我国最大的平流层气溶胶探测激光雷达、第一台可移动双波长米散射激光雷达、紫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和车载测污激光雷达等一大批大气光学参数测量设备,并系统地开展了大气光学参数测量研究,为我国大气光学学科及其工程应用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中国科学院等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两项。获得国家863计划重要贡献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称号。

王英俭,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863计划8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激光大气传输、大气光学探测等研究工作。先后负责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等多项课题任务,主要有863计划项目“激光大气传输仿真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中国典型地区大气光学背景特性与应用模式研究”、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我国东部整层大气重要参数高分辨垂直分布探查”。负责建立了激光大气传输数值模型和仿真软件,获得了激光大气传输及其自适应光学相位校正的数值仿真和定量实验结果。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分别排第7、第2),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分别排第7、第9)。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

饶瑞中,男,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专业理学学士、光学专业理学硕士和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光学专业和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高技术863计划专题专家,安徽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大气与环境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安徽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光学学报》、《光子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激光技术》编委,《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副主编。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并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第六届安徽青年科技奖。

主要从事大气光学特性和激光大气传输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次。带领课题组成功研制了多种激光大气传输实验系统,系统地开展了复杂地形条件下大气光学特性和激光大气湍流效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得到了大气光学特性和激光大气传输湍流效应的统计特征,提出了湍流温度场间歇型模型,对激光大气传输湍流效应的间歇型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闪烁间歇性的定量描述和方法。他在大气辐射、红外辐射大气传输、非球形粒子光散射等方面也开展了许多工作,获得的结果对激光大气传播、大气气溶胶探测、遥感等领域有重要意义。